中外合作大学稳步成长 为高中生提供“不出境留学”选项

发布时间:2022-05-13 13:36:07 作者:精编百科 来源:原创 浏览:505

6月8日,全国高考已经进入第二天。

在高考结束后,一些考生还将继续参加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及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下简称“中外合作大学”)组织的入学测试,入学测试成绩连同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起计入综合评价,进入到后续的高考录取环节。

截至目前,教育部批准的且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共有9所,分别为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上海纽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其中,西交利物浦大学今年在广东省、江苏省的自主评估测试,拟定于6月11日至13日进行,包括笔试和面试;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广东省综合评价录取入学测试将于6月18-19日进行,将采用“双机位”网络远程线上的方式进行。

对于高中生而言,中外合作大学提供了一种介于就读传统公办大学与出境留学之间的新选择。与传统公办大学相比,国际化是中外合作大学最显眼的标签,这体现在多个方面:引进的大多是境外大学的理念、资源;拥有一定比例的外籍教师;主要以英文授课(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一部分为俄语授课);学生能够参加大量的国际活动,包括竞赛、交流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南方中心主任臧敦建向记者表示,中外合作大学,连同新型公办大学、高端民办大学等不同类型高校的出现,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格局发生了新变化,不再是“千校一面”。

过去几年里,转投中外合作大学,正在成为一部分高分考生的选择。6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了解到,近年来学校在广东省的综合评价录取入学测试报考人数稳中有升,今年报名人数再创新高,比去年增长了40%。

仅凭高考成绩也有机会报考

4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布了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山东和福建6个地区的综合评价招生简章。根据简章,考生的综合评价成绩=高考成绩(含政策性加分,占比60%)+入学测试成绩(占比30%)+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占比10%),学校依据考生志愿,按考生综合评价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这被称作为“631模式”,是诸多开展综合评价选拔方式的学校普遍采取的计分比例,但不同的学校在不同省份的计分方式也略有差异。

譬如,西交利物浦大学今年在江苏省的综合评价招生,高考投档成绩占60%,自主评估成绩占40%;昆山杜克大学则采用“541模式”,即高考成绩占50%,学校自主综合评估占40%,包括对申请材料的全面评估以及申请学生的“校园日活动”表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如果学生所在地统考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或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科目均以合格/不合格呈现,则自主综合评估的权重以50%计算。

当前,中外合作大学的综合评价录取招生已经过了报名截止时间,如果今年的考生错过了报名,仅参加了高考,是否还有机会报考?

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一些中外合作大学除了在部分地区采取综合评价测试录取方式外,在很多地区仍然采取的是高考选拔招生方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过往的考生,一部分是提前就对中外合作大学有明确的了解,报名综合评价测试,最终录取,也有一部分是填报高考志愿时才发现有这样一种选择,恰好分数也符合要求才决定报考。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一名湖北籍学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她当年的高考分数原本可以报考像武汉大学、中山大学这样的985高校,但最终因为希望可以获得更加国际化的视野,选择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从广东省的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录取分数线已经连续6年成为广东省内院校录取分数最高的大学。2021年,该校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共录取1308名内地本科生,其中通过普通提前批录取470人,通过综合评价录取802人,外语类保送生28人,艺术类考生(音乐类)录取8人。

一所中外合作大学的老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相较于一些传统公立大学,中外合作大学的招生人数普遍较少,这一定程度导致了平均录取分数较高。客观来看,中外合作大学近几年来的确在生源质量、影响力等方面都有所提升,但总体仍然处于爬坡阶段。

过去两年增设了自主招生

2020年和2021年,因为疫情的影响,部分获境外大学录取通知的中国学生无法按预期时间出境开展学习。为了解决这一群体学生的实际困难,教育部允许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转入部分国内中外合作大学完成学业。

这也被称作“自主招生”,一般在8月启动,不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不占用高校原有招生指标,对高校其它各类招生不产生影响。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2020年的自主招生主要招收的是当年出境受阻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但有不少咨询者都在问,已经在境外就读了一段时间,是否还可能“回流”?

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的几所可自主招生的中外合作大学,大多面向非应届学生开通了申请通道。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此前的规定,学生想要进入中外合作大学就读,前提是必须要经过高考,这也导致国际高中的学生,此前鲜有进入中外合作大学就读的。过去两年的自主招生,则为他们提供了一条新通道。

但当前的学位制度依旧存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中外合作大学的增额自主招生提供了一种途径,把学生录取到“外方”大学,但是在中国的校园里学习,最终授予的是合作办学的“外方”学位。

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通过高考升读的学生,未来毕业时可同时获得西交利物浦大学学士学位证书(中国教育部监制),以及英国利物浦大学学士学位证书(由英国利物浦大学直接颁发,中国教育部认可)。而通过自主招生升读的学生,毕业时仅可获得英国利物浦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但“回流”仍有不小的热度。席酉民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2020年的增额招生情况,“我们开放了一百多个指标,而且录取条件是学生们已获世界排名(QS)前150位大学或前50名专业的正式录取通知书,结果有3000名左右的申请者,在这种压力下我们不得不扩大计划,录取了500名。”

另一所中外合作大学的人士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过去两年的自主招生竞争非常激烈,基本上是十余个人竞争一个名额。他同时表示,今年的自主招生情况,还有待教育部的进一步安排。

在教育界人士看来,中外合作大学的自主招生是出于应对疫情的考虑,应该更多地解读为满足多元化需求,但同时这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方法”。宜校创始人肖经栋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的确为拿到境外大学offer的学生转到中外合作大学就读提供了一个新渠道,但它并不是常规性的,当疫情好转之后这个政策是否还会持续,还需要打个问号。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延伸阅读